Monday, September 30, 2013

孩子健全的人格比分数更重要



当新生命降临,我们都为自己的孩子勾画了最美丽的蓝图,想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她们,但对幸福的定义,一万个家庭有一万个不同的理解。我觉得,让孩子在和睦温馨、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让她拥有健全的人格,才是孩子永远幸福快乐的源泉。

健全的人格包含很多因素,但以下几个方面都是无法绕开的重要话题。比起课堂上的考试成绩,这些仿佛更能对一个孩子影响深远。

NO1.要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让孩子了解爱与被爱是幸福的事。

  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体会爱。我和老公每天都要拥抱女儿,告诉她无论什么情况,爸爸妈妈永远爱她,这让女儿感到被浓浓的爱包围着,觉得非常幸福。而女儿也用同样的爱回应我们,她会在我们回家时主动给我们拿拖鞋;会在爸爸外出应酬时打电话让爸爸少喝酒;会大声地告诉我们她爱爸爸妈妈;会主动帮我提东西……女儿的一则日记中曾有这样一句话:“住在宾馆,我很满足,但是没有我的家温暖。你知道了吗?我爱我家。”很简单的一句话,但能体会到女儿对家的深厚情感。

  父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这不仅不会把她宠坏,而且还会培养她的良好心态,让她做一切事情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但这种爱决不等同于溺爱,我们必须要在爱她的同时也要教育她,告诉她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羞耻、恐惧、艰难,让她感受到学习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时也是幸福的事情。

  对女儿,我们一直告诉她,诚实比什么都更重要,只要孩子告诉我们的是真实情况,无论这件事再离谱,我们也绝不打骂而是表扬她的诚实。但如果做了错事,必须接受相应的惩罚。有时孩子不愿说真话,其实家长负有责任,孩子诚实说出错误,而我们却用打骂来惩罚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什么也不会告诉我们了。


NO2.尽早地为孩子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在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考大学,但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完大学干什么?这些问题甚至都没有仔细想过。但孩子们最终要走向社会,他们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待人接物、与人相处的本领,对知识与职业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付诸实践的能力,这才是我们家长最应关切的,这些才是孩子在社会上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技能。这些意识的培养,必须从童年、少年时代开始。

  从我女儿刚上一年级开始,我们便约定好了适合她年龄特点的假期生活实践——卖报纸。这一实践活动现已进行了两个假期,她也从最初一两天的胆怯、害羞,不敢开口向路人询问,到现在能很快速地卖完报纸。今年暑假我带她到市中心步行街去玩的时候,她脱口而出:“如果在这里卖报纸的话,肯定五分钟就能卖完”。同时,她也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三件事:一是被人拒绝是正常的,要有尊严地接受别人的拒绝;二是做生意的基本规律是低买高卖;三是赚钱是很辛苦的,要节约用钱。通过这个活动,女儿变得更加勇敢、自信。坚持下去,相信会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的。


NO3.多带孩子四处旅行,开拓孩子的视野。

  我总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绝不应该培养出一个弱不禁风、不谙世事的书呆子。一个人的胸襟气度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想让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人,父母的引导至关重要。

  从女儿上一年级开始,我和老公就商量好,寒、暑假都要带她出去旅行。通过旅行,让女儿知道外面的世界如此宽广,祖国的河山如何其壮美,人类的文明多么悠远,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让孩子懂得欣赏美,并可借此增长女儿的志气,开拓女儿的视野,她那小小的胸襟也会情不自禁在天地间一草一木的熏染中豁然起来。

NO4.亲近大自然,让孩子找到玩的灵感。

  在我们的童年时代,物质条件虽远没有现在富足,但我们玩的东西和方式,却是现在的孩子所无法企及的,那些经历对于我们影响有多大自不必说。孩子们现在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长大,不知道怎么和大自然亲近,不知道怎么从大自然中找到玩的灵感,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出马了。

  虽然先生平时的工作很忙,但他每周都尽量抽出一天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我们和女儿看过春天的桃花,捉过春天的毛毛虫,摘过春天的草莓,戴过用野花柳条编的花冠;走过夏天的草场,捉过草丛中的蟋蟀,吃过自己动手种的枇杷;欣赏过秋天的森林,打过秋天的红橘,观察过蚂蚁的巢穴;参观过冬天的蔬菜大棚,感受过高山上雪和风的威力,吃过天然的冰棍;我们还观察过大蜘蛛是怎么吃掉小蜘蛛的,玩过泥土做的手枪,感受过雨中的大自然,抓过初夏的鳝鱼……在玩的过程中,去体会自然界的奇妙与乐趣,提高胆识;让孩子怀着对外界的未知一点点去发现,充满了无限的乐趣。真正的学习不就是这样吗?

  有一次,女儿和先生一起在森林里观察蚂蚁时写道:“蚂蚁巢很大,有一个大碗那么大,里面有许多的卵。我猜,一定是红蚂蚁在攻打黑蚂蚁的巢穴,还有一些红蚂蚁叼着黑蚂蚁呢!我爸爸还向巢里吐了一把口水,小蚂蚁们就不敢到有口水的地方去了。爸爸把手伸进去,一些蚂蚁就爬了上来,还有一只蚂蚁爬到爸爸的手臂上去了,爸爸等它们爬了一会后,就把它们全部抖下来了。我觉得爸爸伤害了它们,应该让它们自己爬下来,不应该摔下来。”

  虽然这则日记只是一个刚读二年级的小朋友写的,但却引人深思。你会发现孩子是天生的小动物,她们的心与动植物是相通的,孩子和大自然是最朴素纯洁的好朋友。


NO5.多做运动,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在从小就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父母往往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身体素质,很难想象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能承担繁重的学业压力。我们每个星期至少抽出一天带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例如:骑自行车、打羽毛球、轮滑、爬山等。在这一点上,毫不避讳地说,很多国家的孩子都比中国孩子做得好。我看到一本教育方面的书上提到,美观孩子在申请常青藤盟校时,身体素质、学术成绩和社会实践各占总标准的1/3,这让我感到惊叹之余也有一丝紧迫感,为人父母者要科学教育,孩子们才能竞争过身边的孩子,甚至其他国家的孩子!

  在父母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因为有爱,会活得乐观、坚强、开朗。父母赋予孩子的是骨架,是脊梁,但愿我们能够赋予他们更多,比如爱的能力,比如生的本领。source: http://goo.gl/UUgSEF

學習做一個有智慧的父母!



教育孩子這件事並不是很難,我們只需要把握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培養一個懂事明理、善於學習、自主獨立、自信積極、快樂感性的孩子,和他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

培養懂事明理的孩子:總是把“聽話”當做一個好孩子的必備條件。但是我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而是要成為懂事、明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會盲從他人,而不見得知道為什麼要那麼做。

懂道理的孩子善於分析每件事背後的原委,他們會在父母講的話有道理時百分之百地服從,在父母的話不完全正確時則會與父母主動討論、交流——這樣的孩子才是既尊重父母、又堅持原則的好孩子。

孩子們的成長既需要啟發,也需要紀律和規矩。他們既需要培養自信,也需要學習如何自省。關於“規矩”,首先要把與規矩相關的道理講清楚,不能盲目地要求孩子服從;在規矩的限制範圍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到預先講好的懲罰;規矩越少越好,這樣才能發揮啟發的功效。

另外,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教育孩子時,眼光要放長遠些。好的父母能為孩子創造寬鬆的成長環境,他們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時才給以建議和幫助,他們更善於引導孩子,善於和他們溝通,而不是強加給孩子某種期望或價值觀。

培養善於學習的孩子:在今天這個素質教育的學習環境裡,我們很難完全忽視孩子們的課業成績。但是,孩子也要面臨一定的壓力,我們不要總是將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目標加在他們身上。

太高的目標或不合理的期望都只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讓孩子產生對不起父母的愧疚感。因此,家長不要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看得太重,只要他們盡了力就好;不必總要求孩子考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可以了。

其實,對孩子來說,打好基礎和真正掌握學習方法遠比學習成績更重要。有一句格言說:“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這句話真的非常有效。via:幸福拳

Wednesday, September 25, 2013

八种愉快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给孩子一个选择
  允许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帮助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果你让孩子感到她有选择去学芭蕾舞或是去练健美操的自由,她就会更卖力气地去做这两件事中她所选中的那件。
  不过,此时她仍会需要你的大力支持。举个例子,虽然你的孩子很愿意在星期六的早上去管弦乐队排练,但如果你不送她去的话,她还是有可能中断或放弃的。多数孩子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因此父母们必须对此做出投入。除非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不然孩子就会失去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精神去做事,转而决定去看电视或小朋友们做游戏去了。
  二、接受现在的他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诵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发展、成长的。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会让他认为,如果他没能按某一特定标准去学习、做事的话,他就是一个失败者。与此相反的是,如果你的孩子似乎在绘画或体育上有某种天分,做父母的你就应该给他提供一切机会去发展他的才能。
  逼迫是不对的,鼓励才是有益的。不要在一个孩子还不会走的时候就让他去跑。但是,如果他想要跑起来时,你应该给予他你所能给的帮助。
  三、找找是否有隐藏在暗中的困难存在
  这话听起来不言自明。但实际上,你是否问过你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不愿做家庭作业了吗?也许他会在你的询问下说出心里话——他被坏孩子欺负了,他不喜欢他的老师等等。
  良好的环境同等重要。某些孩子在安静的房间里注意力最为集中,而有些却喜欢热闹的背景环境。如果你的孩子说他不喜欢被独自关在自己的房间里,那么就让他在厨房边上的餐桌上做作业。如果孩子变得毫无动力了,通常他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四、积极地谈论你自己的工作
  结束了一整天令人心烦的工作之后已精疲力竭,这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这样的状态下,向你的孩子讲述你工作中发生的令你高兴的事情和令你不高兴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激发他的憧憬和热情,他会想:“如果我努力工作的话,我会像妈妈一样成功。”如果你身陷于一份乏味的工作之中,的确没有什么值得与孩子们分享的,那么就告诉他,如果你无法获得一定的资格或学历,你就无法找到一份有趣的工作。有时,孩子会从不愿意像父母那样生活的想法中找到动力。
  五、解释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弃钢琴教育,因为你很肯定这是对他有好处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无论你想怎么做,决不能冲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地训斥他。因为大叫后没几分钟,他就不再去听你在说些什么了。相反,如果你耐下心来向他解释为什么你认为继续练下去是重要的,他有可能会转过神来同意你的看法。即使他仍不同意也没关系,他很可能有自己的看法。父母也应倾听孩子的意见,并告诉他,无论他怎么做,他学过的东西都会收藏在他的经历中,永远不会浪费掉。
  六、重视赞扬的作用
  不断给你的孩子以赞扬是极重要的一条劝告,但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孩子一点也不傻。如果他给你看他刚做完的某个东西,你仅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就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你此时应说的是:“我很喜欢你在文章中论述这个观点的方法,这样说很发人深省。”或者“你的音阶弹得非常流畅。”等等。于是,孩子知道了你的确对他的小小成绩很感兴趣,下次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做以博得你的赞扬。
  七、明智的奖赏
  父母会许诺,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他就会得到一辆自行车;如果考得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事实上,这样对待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态度。这种做法让孩子们在考试前变得十分焦躁不安,想着这次考试得失攸关,而一旦他们没能考好,就又会变得郁闷不乐。从理论上讲,做得好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但是实际上,如果的确会有某种物质激励存在的话,多数孩子会表现得很出色。因此,建议各位父母不要给你的孩子许以大奖赏,如果他们做得好,应给他们一个小礼物以示赞赏和鼓励。这样做是积极的推动,而且如果他们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也不会因此而过分愁眉苦脸。
  八、让他们不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小孩子们能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鼓励,他们就会茁壮成长。经常冲着孩子大叫大嚷:“你又在那儿干什么呢?”的父母像是往他们孩子的心中刺了一剑似的,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伤害。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去放松、听音乐,或者什么也不干,只是发呆。然后呢,当我们的“电池”重新充足电时,我们将精神抖擞,准备好去面对下一个挑战。孩子也是一样。via: http://goo.gl/zLxf2O

幼儿家庭教育四大技巧, 家庭教育的特点:



第一、启蒙性
  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

第二、复杂性
  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他们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三、亲切性
  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

第四、生活性
  孩子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点之一。

培养孩子孝敬长辈



1、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的意见,尽可能按他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长辈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当在长辈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要逐渐改变孩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长辈的关系,知道长辈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2、让孩子了解长辈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以前,我们都不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工作情况,知道长辈的钱是怎样得来的;而孩子呢,也只知道向长辈要钱买这买那;我们常会认为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现在想想,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长辈呢?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从而让孩子明白长辈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长辈的感激和敬重。

3、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长辈的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孝敬长辈的一般要求是:听从长辈教导,关心长辈健康,分担长辈忧虎,参与家务劳动,不给长辈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长辈;当长辈劳累时,应主动帮助或请长辈休息一下;当长辈身体不适时,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也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长辈的观念:“长辈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4、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 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 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5、让孩子感受孝敬父母时的幸福感。不让孩子觉得孝敬长辈是一种强迫性的劳动,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孝顺之举本应发自内心,岂能被迫地表达?在棍棒威逼之下是不可能培养出孝心的。孝心,只有在家庭融洽的氛围中,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在爱心的驱使下,慢慢地养成,并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旦孩子表达了孝心,我们应该及时表现出欣慰和满足,必要时还应给予必要的鼓励,让孩子觉得孝心的表达非常值得,非常快乐,非常幸福。毋庸赘言,孩子若能怀着满腔幸福感一次次地表达孝心,那么,离这一传统美德的最终养成,已经为期不远了。 source: http://goo.gl/yFWS26

幼儿期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特点:



第一、榜样和示范
  家长可针对孩子的实际,讲一些英雄模范的故事,把英雄模范的形象和良好的行为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要多为孩子提供具有乐观、愉快、活泼的性格,劳动积极,办事认真,对人热情,善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榜样,包括以自己的上述行为为孩子作出榜样。

第二、解释和说理
  要对孩子讲解每一项行为准则,使他知道怎样做,还要结合孩子的理解水平给孩子讲道理,要让他听懂。家长要有耐心,孩子在太兴奋激动时,往往是听不进道理的,应等他冷静下来后,再用亲切的口吻说道理。

第三、练习和实践
  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反复实践。所以,在要求孩子达到某一项行为准则时,一定要让他反复练习、巩固,并经常采取表扬的方法,促进孩子自觉地巩固。



Tuesday, September 24, 2013

How to Stop Your Child From Biting



You're enjoying a sunny afternoon on the playground when suddenly you spot your toddler with teeth embedded in a playmate's arm. Horrified, you rush to discipline your pint-sized vampire -- but what's the best way to handle the situation?

Biting is a normal part of childhood development. Young children bite for many different reasons, from teething to seeing what reaction it will provoke. Many children between the ages of 1 and 3 go through a biting phase which they eventually outgrow.

Still, biting is something you want to discourage. Fortunately, there are ways to dissuade your little chomper from sinking his or her teeth into everything that walks and talks.

Why Children Bite

Kids bite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 and most of them aren't intentionally malicious.

*They're in pain. When babies bite, typically it's because they're teething. They're just doing it to relieve the pain of their swollen, tender gums.
*They're exploring their world. Very young children use their mouths to explore, just as they use their hands. Just about everything infants or toddlers pick up eventually winds up in their mouths. Kids this age aren't yet able to prevent themselves from biting the object of their interest.
*They're looking for a reaction. Part of exploration is curiosity. Toddlers experiment to see what kind of reaction their actions will provoke. They'll bite down on a friend or sibling to hear the surprised exclamation, not realizing how painful the experience is for that person.
*They're craving attention. In older kids, biting is just one of several bad behaviors used to get attention. When a child feels ignored, discipline is at least one way of getting noticed -- even if the attention is negative rather than positive.
*They're frustrated. Biting, like hitting, is a way for some children to assert themselves when they're still too young to express feelings effectively through words. To your child, biting is a way to get back a favorite toy, tell you that he or she is unhappy, or let another child know that he or she wants to be left alone.


Practice prevention so that your child will be less likely to bite in the first place.

If your baby is teething, make sure to always have a cool teething ring or washcloth on hand so he or she will be less likely to sink teeth into someone's arm.
Avoid situations in which your child can get irritable enough to bite. Make sure that all of your child's needs -- including eating and nap time -- are taken care of before you go out to play. Bring along a snack to soothe your child if he or she gets cranky from being hungry.
As soon as your child is old enough, encourage the use of words ("I'm angry with you" or "That's my toy") instead of biting. Other ways to express frustration or anger include hugging a stuffed animal or punching a pillow. Sometimes, shortening activities or giving your child a break can help prevent the rising frustration that can lead to biting and other bad behaviors.
Give your child enough of your time throughout the day (for example, by reading or playing together), so he or she doesn't bite just to get attention. Extra attent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when your child is going through a major life change, such as a move or welcoming a baby sibling. If your child is prone to biting, keep an eye on any playmates and step in when an altercation appears to be brewing.


Even with your best prevention efforts, biting incidents might still occur. When your child bites, firmly let your child know that this behavior is not acceptable by saying, "No. We don't bite!" Explain that biting hurts the other person. Then remove your child from the situation and give the child time to calm down.

You might have heard from other parents that if your child bites you, bite your child back. This isn't good advice. Children learn by imitation. If you bite your child, the child is going to get the impression that this behavior is acceptable and he or she will be more likely to do it again. The same goes for hitting a child for biting.

If you are unable to get your child to stop biting, the behavior could begin to have an impact on school and relationships. You or another adult might have to closely supervise interactions between your child and other kids. When biting becomes a habit or continues past age 4 or 5, it might stem from a more serious emotional problem. Talk to your child's health care provider, or enlist the help of a child psychologist or therapist.

via: http://goo.gl/jTs0V

帮助孩子摆脱“牛角尖”



儿子聪明,但有个爱钻牛角尖的毛病,不仅学习上爱钻,生活上也如此。一个周末,我和儿子去打乒乓球。突然,我想到用乒乓球的故事来启发儿子。我捏着球问:“儿子,乒乓球要是掉进洞里,怎么办?”

“这个容易,倒水进去就飘上来了。”儿子果然聪明,但我还要为难他,就说:“地很干,注入水就被土吸掉了,怎么办?”儿子想了想说:“那我找一根棍子,一头放上口香糖粘它上来。”我说:“好主意!可惜,这洞歪歪扭扭,S型的,棍子插不到底。”“那我就用炸药炸开那个洞。”我听了哈哈大笑:“炸开洞,球不也毁了?”

儿子挠了挠头,没辙了,妥协道:“那没办法了,再买个新的吧。”我重重一掌拍在了他的肩头:“对了儿子,这道智力题的标准答案就是,放弃!”

儿子望着我似懂非懂,我又说:“儿子,很多事情并没有标准答案,脑子要学会转弯才好。知识就像海洋里的水,你不能强求你的小脑瓜装下所有海水吧?慢慢来,取自己需要的就好。”

“爸,你是要我别钻牛角尖吧?”“哈哈,儿子一点就通!你一定知道该怎么做了。”渐渐地,儿子不再钻牛角尖了,变得豁达的儿子,更优秀了。

世界在孩子眼里新奇而多彩,但孩子的理解与思维往往偏颇、执拗。领孩子走出狭小的天地,走向广阔而阳光的地带,这不仅需要耐心引导,更需要一个机智的方法. Source: http://goo.gl/xvqUX2

亲子沟通的"秘密武器"



说到孩子的教育,每个父母都有一肚子话要说。有的父母说,只要一讲道理孩子就烦,说什么“老一套,又来了”。其实,只要用心,有创意,教育孩子同样可以富有情趣。

一个父亲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当儿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他便开始尝试着给孩子写一些不同内容的小纸条,哪怕只有三言两语。他有时把这些小纸条放在儿子的铅笔盒里,有时又悄悄地放在儿子的玩具箱里,甚至冰箱门上、书桌上、枕头上,一切儿子能看到、能找到的地方,都被这位父亲用来放纸条。看得出来,这是一位非常用心的父亲,对教育孩子确实是动了一番心思。

首先,他抓住了孩子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当孩子看到一件他从没见过的东西时,一定会琢磨半天,而当他发现小纸条的时候,一定迫切想知道上面写了些什么。因此,当他能够读懂内容时,他一定会很高兴,这样就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也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其次,文字和声音有着不同的特点,声音稍纵即逝,往往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而文字却能克服这个弱点。

再次,这种方式还可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提供方便。应该承认,大部分父母并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当孩子逐渐长大后,就更不容易和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写给孩子的纸条,既可以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也可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有理有节的书面文字与暴风骤雨般的训斥相比较,孩子更容易接受前者。

最后一点,这种做法对父母也是一种考验,它不仅可以让孩子对父母有更多的了解与尊重,坚持下去还可以逼着父母与孩子一起进步。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纸条的内容将不再是单一的表扬或批评,可以逐渐扩展到推荐一本书、介绍一篇好文章、留下一个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对某个观点的探讨等,这就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孩子逐渐长大后,想必也会学着给父母写点什么,加入到这个游戏中来,对于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也是一种极好的帮助。如此来来往往,家庭教育可以增添不少乐趣。Source: http://goo.gl/O54fZ5



五個不要--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1.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讓他們有一片發揮的天地。如果你有顧慮,可以用“共同決定”的方法引導他。應該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懲罰失敗。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幫助人進步的必要的學習過程,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要鼓勵孩子在失敗中成長,在失敗中堅強起來。

3.不要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會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會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情。這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以外,也可以增加他們的責任感和自信。

5.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不要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選擇。不要什麼事情都說“不”,應該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

批評孩子的技巧!



當孩子犯有過錯時,不少父母往往一味責備孩子,甚至打孩子,一點不講批評技巧,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那麼,父母批評孩子時,應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不妨試試一下5點技巧,看看是否能奏效?

1. 低聲:父母應以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

2.沉默: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自己所犯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3.暗示:孩子犯有過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過失,孩子會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願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4.換個立場:當孩子惹了麻煩遭到父母的責駡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責駡。此時最有效的方法,是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係時,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個人,你會怎麼解釋”,這就會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別人,該說些什麼?這會使大部分孩子發現自己也有過錯,並會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嫁禍他人的錯誤。

5.適時適度:幼兒的時間觀念比較差,昨天發生的事,仿佛已經過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評孩子要趁熱打鐵,不能拖拉,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