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1, 2013

Why won’t my children listen to me?!



My children are 5y, 3y, and 18 months old. They do not listen to me and do not follow my instructions, until it gets to fever pitch shouting point. They do listen to my husband and appear perfectly behaved for others. Things feel like they are getting out of control - how can I make my children listen to me so that I am less stressed, and our family is happier?

DMonte is your partner in parenting~

媽媽的語氣影響孩子一生 : 鼓勵的語氣



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的影響。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啊?”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幹,而粗暴地反對他。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夥伴們玩一下,你不能發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幹什麼。”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於接受了。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麼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麼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裡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麼好,繼續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星星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Monday, November 18, 2013

Looking for Holiday Program to keep your children occupy ?


Want a school holiday that fill with action, excitement and adventure for your children ? We provide fun packed holiday program with a huge range of activities for children 4 to 6 years old.  Make 2013 year end school holiday the best holiday ever for your child. Visit any D'MONTE Childcare Centre and find out what we have install for your child.

Programs are available at all D'MONTE Centres. Please call 04-6444961 for details

培養孩子的五個"重要品質"




家庭教育中應該培養寶寶的五點品質:信任、耐心、責任感、自信心、投入。

信任


培養孩子對人的信任感,可從日常的小事做起。例如,摟抱孩子的時候讓他有強烈的安全感,使他對陌生的世界產生信任,漸漸在內心建立起對人的信任。對嬰兒來說,產生信任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滿足他的基本需求,餓了給他奶吃,尿了就換尿布,經常跟他說話、唱歌,用眼神交流,告訴他“寶寶,媽媽愛你”。不要忽略嬰兒的需求,讓他在一個舒服、安心的環境裡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對幼兒來說,建立信任感的有效方法就是多給他一些關注。父母要對孩子的情緒變化多給予關注,例如有的孩子喜歡安靜,如果父母總是給予他過多的刺激,每天讓他做很多運動,會引起他的厭煩。要瞭解孩子的氣質類型,讓他感到你很瞭解他,才能讓他對你產生信任。

耐心

怎樣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耐心的人呢?首先,父母要記住自己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父母做事無規律,你能期待孩子做事井井有條嗎?還可以通過和孩子交談説明孩子認識問題,培養耐心。如果孩子因為搭不好積木而發脾氣,把積木扔掉。父母可以告訴他,積木搭不起來確實使人不高興,但是把積木扔掉也解決不了問題,然後引導孩子完成積木搭建。孩子還沒有建立時間觀念,讓他們學會耐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比如說,你正在收拾亂七八糟的玩具,孩子卻要出去玩,這時不要說“等10分鐘”,而要告訴他:“等我把玩具全部放到玩具箱才出去。”

責任感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可以從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會越幫越忙,自己5分鐘能做好的事情孩子半個小時都做不好,所以不讓孩子動手做事,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可以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如果不想培養一個沒有責任心的孩子的話,千萬不要做一個萬事包辦的媽媽。

自信心

讓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最好途徑是讓他獨立完成適合其年齡特點的一些事情。1歲左右的孩子,讓他學習用勺子吃飯,再大一點學習自己穿鞋子。到了合適的年齡,試著讓孩子為自己的事情做決定。比如說吃霜淇淋,可以讓孩子選擇是吃巧克力口味的還是吃草莓口味的,讓他從小事開始為自己作主

投入

孩子的投入素質就是讓孩子知覺他人的感受。知覺他人的感受是建立良好社交關係的基礎。3歲以前的孩子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他們只能從自身出發感受世界。例如,2歲男孩打了同伴的頭,不應該過於責備他,因為他不知道同伴會感到痛苦,因為他自己感受不到被打頭的痛苦,也不知道別人的感受。但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這種感受。就像上面的那個例子,家長可以告訴打人的孩子:“如果他打你的頭,是不是很痛呀?”或者“你忘記了,上次小明打你,你很痛,你都哭了。”通過自身的感受來理解他人的感受,這樣容易被孩子接受。另外,遇到類似的情況,父母可以重複講述他人的感受給孩子聽,慢慢地他就會瞭解別人的感受了。

和孩子溝通 •‿• 非語言暗示



神態表情是人心靈和內在情感的直接表現,家長可借助神態表情給孩子積極的暗示教育。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時,給孩子讚賞、肯定的眼神,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愉悅;孩子遇到挫折時,給孩子鼓勵、安慰、愛撫的目光,讓孩子感受到勇氣和力量。這些飽含情感和愛的積極暗示,能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時刻影響著孩子,為孩子所效仿。家長自覺排隊,用行為暗示孩子,插隊的人是不受歡迎的;在公共場所不隨地亂丟果皮紙屑,也會讓孩子學會自覺把垃圾丟到垃圾桶裡。家長良好的行為舉止都在無形中暗示孩子正確的道德、行為規範。

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陣潤物無聲的細雨,悄悄滋潤著孩子稚嫩的心靈,對於培養孩子規範的舉止、優良的品性、良好的習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讓我們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吧。

帮助孩子热爱行动的5句话!



1,行动能让你更快乐 - 让孩子体验行动的快乐。
2,你多做几次就会了 - 鼓励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3,第一次,谁都一样 - 让孩子爱上做家务。
4,好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 让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东西。
5,你也来尝尝当家的滋味 - 培养孩子当家做主的责任感。

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的6句话!



1,孩子,做人要坦荡,待人要坦诚 - 让孩子学会坦诚对到他人。
2,你要学会融入集体中 - 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合作。
3,用你的诚心赢得他人的欢迎 - 帮助孩子扭转不受欢迎的局面。
4,不要随便地怀疑别人 - 帮助孩子消除对他人的猜疑心。
5,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和理解 - 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与他人的矛盾。
6,同学之间要友爱互助 - 帮助孩子消除和他人的冲突。

莫把孩子当“工具”



孩子从降临人世的那一天起,就被家人寄予无限希望,但同时也成为了很多人的“工具”。

  独生子女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组成一个亲情团队,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同时这种爱也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特别是上了学,在社会和升学压力下,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爱常常处在两个极端,一方面做孩子们吃喝拉撒睡的奴仆,另一方面做孩子学习的强权。孩子成了家长自由支配的工具,一切按照家长的意愿发展。一切影响分数的兴趣与才干,哪怕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都可能被父母视为缺点。一旦孩子分数与家长的期望有落差,他们就感到失望和沮丧,甚至是责骂。还有些家长虽在孩子学习上没强加压力,但抱着“为孩子好”的动机,不管适合与否,总将自己理想的框框套在孩子身上。他们很少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即使移居国外,父母对孩子的爱依然偏向于居高临下的强权。我们不能否认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教育理解和支配权力,也不能简单评判其教育方式的优劣,但这种爱里难道没少点什么?

其实,不管是生身父母还是监护人,都要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健康权、快乐权等,但是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中国家长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私家“工具”来使用。《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休息权,幼小的孩子虽然也在进行脑力劳动,休息权却常常被无情侵占。每天放学,当老师们劳动一天回家了,家长劳动一天回家了,而孩子的回家作业才刚刚开始。没有加班费,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了老大不伤悲,孩子只能从小就伤悲,这就是中国家长的理念。

  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有两点值得借鉴:其一是绝大多数的公司都不把儿童作为商业开发的对象,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都是对孩子免费开放,教科书是循环使用的,不要孩子去买,只有特殊技能学习才需要付费;其二是孩子的负担与年龄相称,不超前教育、不过度教育。这并不是说美国教育只是让孩子快乐而不重质量,美国的孩子的负担和劳动量是随着年龄加码的,而我们却相反。家长们认为幼儿园不提早进行汉语拼音和数学运算的学习,可能就上不了好的小学,小学不勤奋,可能就上不了好初中,初中不勤奋就上不了好高中,以此类推,然后家长就会说,“孩子,等你考了好大学,你就可以尽情地玩了,我再也不管你了。”20岁,正是身强力壮、风华正茂的时候,“老大不伤悲”了,因为他从6岁就开始伤悲,12年的伤悲换来的是4年的放松。有人曾经这样来对比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很多孩子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混,玩耍的年龄被逼学习,学习的年龄只想玩耍;美国孩子是小学玩、中学混、高中学、大学拼。玩耍的年龄就玩耍,学习的年龄就发奋学习。小学、中学阶段其他学生一般都优于美国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美国学生不但能迅速超越其他学生,而且在创造性和执着精神等领域可能长期领先。

  爱孩子,首先遵从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尊重孩子的心灵。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不是学校的竞争武器,也不应该成为商家的创富金矿和必争之地。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对孩子要爱,也要尊重。

鼓勵孩子自立自強的11句話!



1、你想做的事情由你自已決定——對孩子進行自主自立教育。
2、自已去做吧,不要依賴別人——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的品行。
3、你可以鍛煉一下自己的嘛——鼓勵孩子對自己的事情做出決定。
4、路是自己選的,就要對自己負責——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5、你大膽去鍛煉一下不是很好嗎——積極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
6、拿出男子漢的勇氣,闖過來——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7、你自己解決這個問題——讓孩子學會直接面對挫折和困境。
8、能夠管理自己是你將來成功的保障——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律。
9、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不要讓孩子過度依賴父母。
10、你一定要自己走路去上學——不要過分地溺愛孩子。
11、由你去交錢,好嗎——從購物中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鼓勵孩子勇於糾正缺點的12句話!



1、無論什麽時候都不要說謊——幫孩子戒掉說謊的習慣。
2、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莫讓孩子妄自尊大。
3、自我約束是對自己負責——糾正孩子自我放縱的惡習。
4、罵人是一種可恥行為——糾正孩子說髒話的毛病。
5、你一定要學會控制你的脾氣——幫助孩子克服愛發脾氣的毛病。
6、你是個懂事的孩子——糾正孩子任性的毛病。
7、有耐心才能做好事情——糾正孩子缺乏耐心的毛病。
8、我們找個鍛煉細心的事情做一做——改正孩子做事馬虎的毛病。
9、凡事都要冷靜,不能急躁——幫助孩子改變急躁情緒。
10、遊戲可以玩,但不能沉迷——要求孩子遠離網路遊戲。
11、膽子大些,再大些——幫助孩子克服膽怯。
12、偏食會妨害你的成長——糾正孩子偏食的毛病。

蹲下来跟孩子讲话



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学会尊重孩子,蹲下身子,真正实现跟孩子“面对面”的交流。

问题:不会尊重孩子 

  “你们觉得自己尊重孩子吗?想事情是站在孩子角度吗?如果是,请举下手。”一登台,张晓日就抛出一个问题,许多家长自认为很尊重孩子,毫不犹豫的举起了双手。而张晓日却直言这其中是有“水分”的。  

  接着,他要求台下观众用双手摆出一个“人”字。“我看到绝大多数家长摆出的‘人’字从台上的角度看来都是‘入’字,这说明了什么?”张晓日解释说,这说明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自觉的便站在了自己的视角上。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大多数家长在处理和孩子的关系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站在自己的角度。

解决:蹲下身来    

  怎么打破这种习惯?其实很简单,张晓日说,蹲下身来跟孩子讲话,时常称赞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法多跟爱人交流等,做到了这几点就会逐渐转变我们教育孩子时候的习惯性思维。

  张晓日说,现在有种新的说法叫过“唠”死,家长认为孩子做什么都不能让自己满意,不停的唠叨,不停的批评,逐渐让孩子厌烦自己,甚至是畏惧自己,最终“杀死”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是为了得到赏识才来到这个世界的。”张晓日说,很多家长甚至不记得上次表扬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时候,是什么原因。“自己都觉得自己孩子不行,孩子能觉得他自己行吗?”张晓日反问道。

父母磨掉孩子自信心----設立不適當目標~



孩子成長的速度不是一致的,有的孩子從小一直遙遙領先,有的孩子則在某個階段受到激發,發展起來了。當一個孩子基礎沒有打好,能力沒有開發出來時,突然給他設定過高的目標,父母逼著,尤其是小學的孩子對他自己能力的瞭解幾乎是一無所知。他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也不知道什麼叫準備,什麼叫操練。

比較負責的教師會告訴孩子這個需要練習,怎麼練,練多少遍。假如說沒有遇到好老師,他不知道怎麼操練,這時給孩子樹立不適當的目標,由於他對自己能力的不自知,他也同意了。你可能給孩子講:“去年誰的孩子都做到了……”孩子相信了,然後他去努力了!然後不能成功,孩子就受挫了!這個孩子會相信自己不行,能力不夠!

一旦這種失敗的感覺存留在孩子的記憶裡,以後會在相同情境中自動的調出來。有一些學生在考研究生過程中,每次一到關鍵時刻就狀態異常,導致失敗。實際上就是從前失敗的感覺在作怪。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保護孩子,不讓他們經受不該經受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