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8, 2013

家庭親子閱讀的8個好處!



1﹒增進感情
孩子自從懂事以來,最先接觸的人,就是父母,雙方經由書籍的閱讀,必能分享彼此的感動,在無形中增進了感情。

2﹒增強語言能力
喜愛閱讀的孩子的語言能力特強,在聽、說、讀、寫方面,遠較不愛閱讀的孩子高,孩子從書中領悟複雜的意念,欣賞語言的美妙。

3﹒學習協調溝通能力
自小培養與同儕或親長間的協調溝通能力,對於孩子而言,是一項極為重要的事情,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點滴學習外,透過書本的閱覽,從其中獲得啟示,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4﹒增加知識
閱讀可以使孩子涉獵多方面的知識,例如:文學、歷史、地理、科學、政治等,增廣見聞,對學習大有裨益。

5﹒提升寫作能力
喜歡閱讀的中小學生掌握了語言文字的能力,往往超越同級同學,不必背誦、強記課文而能取得好成績,在校外考試也能取得佳積,因為閱讀提升了寫作的能力。

6﹒經驗傳承交流
親子間共讀以彼此的生活經驗做分享、交流及共同討論,從中獲得想法與心得,同時相互解決問題與困惑。

7﹒獨立思考
閱讀可培養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書中複雜的論證及情節,孩子都能邊讀邊吸收,邊分析邊理解,閱讀讓孩子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8﹒休閒娛樂
經由閱讀培育出親子間的正常的休閒娛樂能力,因而避免花費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在不當的活動之上,達到健全身心之目的。

怎樣讓孩子學會珍惜時間!



第1招:用好手錶和鬧鐘。鬧鐘卻從來不會忘記任何事,除非你忘了給他上弦,而且鬧鐘的鈴聲具有一種家長沒有的權威,有時候“鈴一”比家長的“該起床了一”更有效果。還可以把時鐘設定成在白天時每半小時報時,這樣雙休日孩子在家時,也會有點“緊張”氣氛了。

第2招:一心一用。要想讓孩子利用好時間,首先就要讓孩子養成一心一用的好習慣。比如,穿衣、吃飯、收拾書包、洗衣服等生活上的事情採用限時完成法,需要多長時間,事先和孩子一起設定好,然後督促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保質保量地完成。這樣的計時勞動、計時閱讀、計時講故事等小競賽,會有不錯的效果。

第3招:多花5分鐘。每天讓孩子在做完作業後,堅持用5分鐘的時間檢查一下,那就會讓孩子省去很多修改錯誤的時間,把常用的與學習有關的東西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將重要的學習用品和資料用一個紙箱或抽屜裝好,避免用時東翻西找,浪費時間。當孩子養成隨手整理的習慣後,效率自然會有質的提高。

可以培養出優秀孩子的5句話!



1、自己來做決定吧——培養責任感;
2、媽媽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分清對錯;
3、你其實是想說什麼——提高表達力;
4、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提高參與力;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樹立認同感。

5 Serious Symptoms in Children to Never Ignore What to keep in mind if your child gets a very high temperature or other worrisome symptoms.



1.High Fever in a Child Older Than 1

If your child is flushed and hot, your first instinct may be to see a doctor as quickly as possible, but this may not always be necessary.

“We constantly try to teach parents not to look at the thermometer, but what kids' symptoms are and what they look like,” says Schmitt, who created the KidsDoc app for smartphones from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a triage system that helps parents figure out how to treat kids' symptoms.

A fever is part of the body’s way of defending itself against an infection. If a child has a fever, it means that his immune system is working. A fever, by definition, is 100.4 F, taken rectally. You may want to take a toddler’s temperature under his arm, but be sure to add one degree to it, to get a more accurate number.

You can give your child medicine such as acetaminophen or ibuprofen (if the child is more than 6 months old) to reduce his fever. But be sure that it's truly necessary, and keep close tabs on the dosage of this or any medication in children, whether it's from a prescription or not. Remember, fever reducers don’t fight the infection that's causing the fever.

A recent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Pediatrics found that one in four parents give their children fever-reducing medication when their temperature is less than 100 F, but most pediatricians don't recommend treating a fever unless it's above 101 F. And if your child looks well and is eating and drinking, skip the trip to the ER; a high fever by itself doesn't always need urgent care.

“Most fevers in a child are not medical emergencies and can wait until the office opens to see a doctor,” says AAP spokeswoman Ari Brown, MD, a pediatrician based in Austin, Texas. She recommends that you bring your child age 2 or older to the doctor if he has a fever of 104 degrees Fahrenheit or higher, if he looks unwell, or if he has had a persistent fever for four or more days in a row . A child younger than 2 should be seen by a doctor within 48 hours of a fever. 


2.Bad Headache

How can you tell whether your child's headache is serious enough to warrant immediate medical attention, or if letting her skip school and sleep it off would help?

“Minor headaches go away with over-the-counter pain relievers or rest,” Brown says. “Major headaches do not.”

If your child's headache endures for several hours - or if the pain is so intense that she can't eat, play, or even enjoy her favorite TV show - call the pediatrician.

“If it's severe enough to incapacitate the child, it needs to be evaluated now,” Schmitt says. “They cannot do any normal activities. All they can do is think about their pain.”

Headaches can be commonly caused by tight muscles in the scalp, rather than a problem related to the brain, but a headache with neurological symptoms (such as confusion, blurred vision and trouble walking) should be evaluated by an emergency room doctor.

Headaches combined with fever, vomiting, confusion or stiff neck should also be evaluated quickly as the child could have a serious infection or illness, such as meningitis, which is a medical emergency.

If a child gets headaches often, that needs to be evaluated. Children generally should not get headaches.


3.Widespread Rash

Don't be too concerned about a rash on your child's arm or feet; they're generally harmless. If the rash covers her entire body, though, examine it to see whether you should get medical attention.

“If you touch the red rash and it blanches or turns white, then you let go and it turns red again, you usually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it,” Sacchetti says. “Most of the virus rashes and allergic reactions, including hives, will do that.”

A non-blanching rash -small red or purple spots on the skin that don't change color when you press on them - can indicate a medical emergency such as meningitis or sepsis, particularly when accompanied by a fever. This type of rash can also appear on the face after violent bouts of coughing or vomiting, so it's not always a sign of something serious.

To be safe, any time your child has small red or purple non-blanching dots appear on a widespread area, it's best to seek emergency care at once, to rule out a more serious condition.

Another widespread rash which can be a medical emergency are hives which appear with lip swelling. Hives should be immediately treated with diphenyhadramine (Benadryl). If there is lip or facial swelling, the child must see a doctor. If your child's breathing is labored or your child complains about breathing, call 911 -- the symptoms suggest anaphylactic reaction, which is a serious, life-threatening allergic reaction. 


4.Severe Stomach Bug

When your child has food poisoning or gastroenteritis (the so-called “stomach flu," though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nfluenza), monitor how often they're throwing up or having diarrhea.

Vomiting and diarrhea can lead to dehydration. If it is mild dehydration, your doctor may recommend giving electrolyte solutions at home, though treatment depends in part on the child's age. If your child seems to be getting worse (not voiding enough or acting sick), you should see your doctor.

Vomiting three times in an afternoon may not lead to dehydration, but eight bouts of diarrhea in eight hours probably will, as will a combination of vomiting with diarrhea. Dehydration needs to be closely monitored and sometimes needs emergency treatment.

“If they're losing it below and not able to retain the ideal fluid from above, they may need some IV fluids or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to stop the vomiting,” Schmitt says. “The younger kids are at the greatest risk of dehydration.”


5. Stiff Neck

A stiff neck can indicate meningitis, a true medical emergency, so parents may panic if they see their child standing rigidly, refusing to look left or right. But a stiff neck by itself is rarely anything more than sore muscles.

“Look at a constellation of symptoms, not just one in isolation,” Brown says. “A stiff neck alone might mean you slept funny. Meningitis is a combination of fever with a stiff neck, light sensitivity and headache.”

A stiff neck with a fever might be tonsil inflammation, not meningitis; calling the pediatrician could ease your fears. Of course, if trauma caused a hurt neck, that's a clear reason to head to the ER. 
via:http://goo.gl/CAjMSi

10大妙法讓父母成為育兒高手!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如果您從小就沒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體驗,現在又很難去思考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當您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養方式。

1.多多瞭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瞭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幼稚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瞭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駡。此時,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瞭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程桂英老師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於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據程桂英老師介紹,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瞭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Sunday, October 20, 2013

亲子沟通的最好途径在餐桌上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称,父亲和孩子一起吃饭,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沟通技能,如果全家很少一起进餐,等于家长剥夺了孩子和他们谈话的机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针对12~17岁孩子的一项研究显示,相比不和父母一起吃晚饭的孩子,全家共进晚餐一周超过5次的青少年,接触不良诱惑的机会减少。
  事例一
  刘女士的家在城西,而丈夫在城东工作,因为生意忙路途远,一个月难得回几次家,而刘女士也经常要加班,儿子从8岁起就开始学着独立生活。但前些天,刘女士在家里看到,13岁的儿子同一个比他年龄大的男孩举止非常亲昵。
  专家出招:
  全家动手做晚餐导致刘女士的儿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长期缺少父爱,也缺乏父亲作为男性形象的树立与引导。刘女士应想办法为孩子创造与父亲接触的机会,如周末带孩子到他父亲临时住地,全家齐动手做晚餐,让孩子通过与父亲一起工作,多多吸收、学习父亲身上的男子气概,同时懂得自己的身后除了母亲,还有强健的父亲的关注与陪伴。
  事例二
  王女士的丈夫工作忙,以前忽视了孩子的教育,但自从孩子上初中后,他对孩子的成长特别关心,总是一到家就问孩子一天的表现和学习等。可亮亮从上初中后却不愿意跟父母多说话,平时问什么都随便搪塞。为减少“战争”,丈夫常一个人在外面吃完晚饭再回家。
  专家出招:
  回家吃饭巧交谈在孩子较小的时候,他爸爸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他交流,亲子关系很生疏。王女士要做的是,说服丈夫回家吃晚饭,多和孩子面对面交流。她可以提起话题,让丈夫多表扬和认同孩子,给孩子讲讲他小时候的经历,让孩子也发表自己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这样,不仅孩子可以感觉到自己在父亲心中的重要位置,父母也可以很好地与孩子进行交流。
  事例三
  张女士的女儿刚上小学,此前女儿的生活都由她独揽。丈夫最近决定和她共同承担孩子的教育,决定每天用晚饭后的一个小时陪女儿做游戏。一个星期后,女儿开心地说:“我喜欢爸爸管我。”
  专家出招:
  餐后游戏利沟通张女士丈夫的办法很不错,通过晚饭后的一小时,让父亲与孩子充分沟通。朋友式的交往方式,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此时的家长对孩子抱的是平等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将很有帮助。英国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要让他自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Tuesday, October 15, 2013

怎樣愛孩子!真正愛孩子的父母



愛是教育孩子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資格談去教育孩子。孩子需要你無條件的愛,它就是:無論孩子的情況如何,都愛他們,不管孩子的長相如何、天資、弱點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們的期望如何,還有最難的一點是不管孩子的表現如何,都要愛他們。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弱一點,給孩子一點愛他人的機會。別總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視孩子為小草,讓孩子靠著你、仰視你、懼怕你;更不要當大傘,視孩子為小雞,為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弱不禁風。換個位置,換個形象吧!讓孩子做高山,孩子就會長成山;讓孩子當大傘,孩子就能頂天立地。

教孩子的十個方法~*

1.給他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2.給他一個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3.給他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
4.給他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5.給他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6.給他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7.給他一個打擊,讓他自己去面對。
8.給他一個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
9.給他一個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10.給他一個方向,讓他自己去創造

亲子沟通要多用“商量”:



父母应该怎样运用商量来促进亲子关系呢?

多些商量,少些命令

父母不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

比如,提醒孩子做作业时,你可以说:“你现在是不是该做作业了,做完作业就可以看会儿电视。”而不要说:“赶紧去做作业!”或“还不去做作业呀?”

请孩子帮忙做一件事情时,比如洗菜,你可以说:“你能帮我把菜洗一下吗?”而不要说:“快来帮我洗菜!”或“赶紧把菜洗了!”
商量的语气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会认为你尊重他,关心他的感受,从而对你产生好感和信任,促进亲子沟通。


凡事都要学会商量

不管什么事情,尤其是涉及孩子的事情,父母都不要自作主张,要学会与孩子商量,取得孩子的同意和认同。

喜欢与孩子商量的父母是民主的父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渐渐养成了民主商量的习惯,都愿意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这样的亲子关系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亲子沟通要多用“商量”: 以商量的口吻处理亲子冲突

当亲子关系出现冲突时,父母总是不愿意自己的父母权威受到挑战,希望以父母的权威来压制孩子,使孩子改变主意。实际上,孩子不仅不会听从父母的意见,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恶化亲子关系。

明智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会使用商量的口吻,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尊重,体验到人格的平等,这样,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意见时就比较顺利。

冲突产生时,每个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尊严,不希望被他人压制,孩子也是如此。只有父母放下架子,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看待,与孩子进行商量来处理问题,孩子才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亲子沟通要多用“商量”: 孩子的事情一定要与孩子商量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的事情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父母不可替孩子包办,即使父母有自己的想法,也要通过商量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见传达给孩子,让孩子权衡利弊后再作出选择。

每一个孩子都会出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孩子们都希望父母能够尊重自己的意见,毕竟,许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用父母的威严来压制孩子,孩子即使口头上同意了,内心也无法产生努力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已经感觉简直就是受罪,怎么还可能与父母和睦共处呢?

因此,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处理,父母的意见只能通过建议或者商量的方式传达给孩子,帮助孩子全面地认识问题。

亲子沟通要多用“商量”: 和孩子约法三章

对于孩子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一定要与孩子商量后制定规则,并约法三章,使孩子遵守。不过,父母千万不可自作主张制定规则让孩子遵守,这样的规则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约束意义。

与孩子约法三章,仅仅是因为孩子缺乏自制力,规则是帮助孩子约束自己的,而不是惩罚孩子的,父母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因此,规则一定要孩子内心认可的,父母一定要与孩子商量后再制定规则,避免产生亲子冲突。

总之,父母凡事要学会与孩子商量,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避免许多无谓的争吵,而且还能够教会孩子为人处世,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应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技巧



马上就要进入高考的关键时刻了,千军万马一条路。心理安慰很重要,家长们要注意哪些呢,心理学家来帮助。

一、以下这不能在考试前说
  1、“加油!成功在此一举!”
  2、“全家就指望你了,妈妈没别的想法,你一定要考上呀!”
  3、“我们全家都在外面等你,安心考。”
  4、“一定别紧张,放开些,考不好也没关系。”
点评:该交代的老师都说过了,家长的过多叮嘱只会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


二、以下做法可以参考

  “考完了,打个电话给家里,我们再来接你,如果你想考完跟同学在一起,也打电话说一下”。

  “拥抱一个,妈妈相信你。” 幽默些,如,“可不能因为‘小芳’在同一考场,你就分心!”。


三、家长如何自我调节

  1、为了让孩子保持一个良好心理沉淀空间,家长间不要为小事争吵。
  2、别刻意迎合孩子,易造成考前“香饽饽”考后“吃饽饽”,毕竟总有人要失意。
  3、紧张、焦急的心情要克制,作为家长更要在这时候自控。

点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长期影响的,并不会因为高考前的准备而突然发生质的改变,要将考前利好因素控制延长,更对孩子考后的决定产生影响。


四、孩子出考场这些话别说

  1、“你考得怎么样?”
  2、“考题难不难,全答上了吗?”
  3、“你不擅长数学吗?怎么还没答好?”

点评:考生刚刚走出考场,还处于紧张的状态,过多的询问答题情况,会使考生变得脾气暴躁和不耐烦,更会影响以后科目的考试。因此,要等考生心态平复后,再通过婉转的方式询问考生答题情况。

如何獲得孩子尊重的三個秘訣!



一、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該做作業了,可以這樣說:“到時間了,你是不是該做作業了?”而不要直來直去地說:“別看電視了,快去做作業!”再比如請孩子給家長做一件事情,可以這樣說:“你能幫我把那件衣服拿來一下嗎?”而不要說“把那件衣服給我遞來。”如果孩子幫你做了,你還要記得說一聲“謝謝”。這樣,孩子就會感覺你很尊重他,心情會很愉快,而且也很願意聽家長的話。

二、多引導,少訓斥。
家長對待孩子,要像對待成人一樣,不要有一點錯就總是板著臉指責他,而是應該委婉地指出來,儘量避免傷害他的自尊心。其實家長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會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會越會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贏得別人的尊重。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點反而會比赤裸裸的訓斥效果好得多。當然,具體情況還得具體對待,對於孩子的壞品行、壞習慣等原則問題,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採用訓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嚴肅地與他談話,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並訂出一些懲罰措施。這樣的態度比打罵責備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三、多和孩子交朋友,少窺探孩子的“隱私”。
很多孩子都特別反感家長翻看自己的書包,偷看自己的日記。而家長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相借此瞭解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想,擔心孩子有什麼事瞞著家長,有利於及進教育。家長的想法沒有錯,因為孩子畢竟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引導的。但是,難道沒有更好的辦法瞭解孩子嗎?有!那就是多和孩子交朋友。家長平時應多抽時間和孩子聊聊天,問一問孩子學校的事情,人際關係情況,對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這樣,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尊重和信任,他們也會越來越信任父母,就會把父母當成傾訴物件,而不是保密物件了。

Tuesday, October 8, 2013

如何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



父母與孩子間良好的語言交流,對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良好性格的形成,都有著積極的作用。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大有學問。那麼,如何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呢?

1.儘量和孩子多說
與孩子說話,應不放過任何機會,隨時進行。孩子起床,可問他夢見什麼;放學回家,可問問孩子在幼稚園裡的情況;晚飯後休息,可聊聊白天的見聞。洗衣服做飯時,可做邊聊;看電視、閱讀時,也可以就節目或書本的內容簡單地談談,還可以提些問題讓孩子思考。節假日與孩子逛商店、遊公園,可見事論事……總之,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儘量和孩子多說話,即使是嬰兒,經常與其逗話,嬰兒也會變得異常活潑。孩子需要家長的關心。

2.激發孩子說活的興趣
良好的交流應該是雙向的。為此,父母應注意培養孩子說話的興趣,尤其是對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更要想辦法激發他說話,可找一些孩子喜愛的玩具,同孩子一道玩,邊玩邊與孩子交談。交談時,應多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如可以問孩子:“小花貓的肚子餓得咕咕叫,到哪裡去弄吃的呢?”孩子會說:“小花貓餓了會去捉老鼠吃。”“到哪裡去捉?怎麼捉呢?”或引導孩子多看、多想,讓他有話可說。還可以找幾幅圖片給孩子看,看後讓孩子講給家長聽,引發孩子積極思維、大膽想像。平時要引導孩子多觀察,這樣,孩子的話才能逐步多起來。

3.不打斷孩子的話
當孩子說話時,不可輕易地打斷孩子的話。要耐心地、盡可能地讓孩子把話說完,如孩子說:“媽媽,我想看……”母親知道孩子想看動畫節目,便打斷孩子的話:“想看動畫片嗎?不要動,讓媽媽來開電視機。”長此以往,孩子會養成說半截話的習慣。孩子想說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父母往往忽視這類問題,不注意聽完孩子所說的話。經常這樣,會挫傷孩子說話的積極性。

4.允許孩子申辯
申辯也是一種權利。有的家長喜歡那種俯首貼耳“聽話”的孩子,家長怎麼講,孩子就怎麼做。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了,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打罵孩子,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還會使孩子滋長一種抵觸情緒,為扯謊、推脫責任埋下惡根。孩子申辯本身是一次有條理地使用語言的過程,也是與父母交流的過程。如果家長能有意識地找一些問題來與孩子辯論,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訓練。

同孩子說話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快樂。與孩子之間良好的語言交流,會使您的孩子更聰明。via:幸福拳

Important ~!! Free admission To all parents,


Important ~!! Free admission To all parents, come join us in this sharing event on the topic about :
''NOW IS THE TIME'' ~ To Equip your Kid with No.1 Competitive Skill of the 21st Century

Date & Time: 12 October,2013 (saturday) 11am
Venue: D'MONTE Child Care & Development Centre,Taman Sri Nibong.

For register, please call D'monte at 04-644961
D‘Monte is your partner in parenting~

父母!你能給孩子什麼!



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喜歡吵架。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
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
猜忌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
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誠信中長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長大的孩子,極富正義。
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賴中長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不但愛他人也愛自己。
via: 幸福拳

Thursday, October 3, 2013

四法则 实现亲子沟通0距离



第一法则:当孩子提示你“我需要被充分的关注”时,给他100%的关注
     地点:超市
     情景:幼儿园放学了,妈妈接好乐乐后,一起去超市买菜
     乐乐:“今天我们班的明明摔了一跤,都哭了。”
     妈妈:“哦,你没摔倒吧?”(一边挑选乐乐爱吃的西兰花一边回答)
     乐乐:“没有,他有一个很大的伤口,流血了。老师带着他去找医生了……”
     妈妈:“知道了,那你今天在幼儿园学什么了?”(孩子还没说完,妈妈就打断了孩子的话)
     乐乐:“什么也没学,我不跟你说了。”
     问题出在哪?
     稍不注意,家长就可能没领会孩子的意思
     显然妈妈没有认真听孩子讲话,继而没有听懂孩子的意思,她的忽视导致孩子不再继续刚才的话题。
     孩子都有特别想和家长分享某件事的时刻,只是在家长听来似乎有些鸡毛蒜皮、不着边际,如果再加上孩子说的时候家长手头上正忙着,那沟通就更不顺畅了。就像案例中,在妈妈看来“只要乐乐没摔跤,这个话题就结束了”;而在乐乐看来,班上有小朋友摔跤是一件大事,因为“明明哭了、流血了”。乐乐的情绪需要得到安慰,他觉得有必要告诉妈妈,如果妈妈能对乐乐提出的话题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和兴趣,亲子间的交流就不会中断了。
  怎么做更好?
  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孩子说话时,家长认真倾听。你也许会说,每天下班回家,有多少事要忙,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光听孩子说吧?其实,你也知道即使手头上有事在忙,只需分配一部分注意力就足以听清孩子说的了,关键是你有没有听进去。
     耐心地听,真心关注孩子所关注的。让孩子把话说完,不要打断他,若时不时地回应“哦,这样呀”,“嗯,原来如此呀”(发自内心的),相信孩子会说得更起劲,慢慢地你就能领会他的意图。

第二法则:当孩子提示你“我说的都是我的感受”时,认同他的感受
     地点:家中
     情景:吃完饭,妈妈在收拾厨房,晨晨在一旁晃来晃去
     晨晨:“我不喜欢王老师了。”
     妈妈:“你怎么会不喜欢王老师呢?王老师不是对你很好吗?”
     晨晨:“我就是不喜欢……”
  妈妈:……
  问题出在哪?
  别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
     这样的对话在家中随处可见,我们往往从自身的角度来否定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孩子在说一个不太好的感受时。家长在和孩子互动时,往往采用高高在上的态度,而这种说教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本来想说的话也不说下去了。
  怎么做更好呢?
  认同孩子的感受
     认同孩子的感受,也就是说也许你不同意孩子的说法,但先接受孩子此时此刻的感觉。例如晨晨,他说不喜欢王老师,那么妈妈应该先接受孩子的感受,顺从孩子的思路走,“哦,你不喜欢王老师呀,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不喜欢吗?”孩子在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之后,才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不喜欢王老师的理由,这样你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三法则:当你想让孩子回答你时,要问“对”的问题
     地点:放学回家路上
     情景:妈妈和东东走在回家的路上
     妈妈:“今天你在幼儿园都干什么了?”
     东东:“没干什么。”
     妈妈:“你们吃什么饭?”
     东东:“不记得了。”
     问题出在哪?
  你问得太笼统了或话题提不起孩子的兴趣来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家长想了解孩子的在园生活,费尽力气后得到的却是寥寥数语。出现这样的问题,家长需反思自己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太笼统了?例如,当你问“都干了什么”时,孩子有限的语言能力和记忆力还不足让他去组织语言,所以他回答不出来;还有的家长喜欢问“你今天在幼儿园乖吗”,“乖”对孩子来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乖呢,孩子也不知道;而当你问“吃了什么饭”时,极有可能提不起孩子的兴趣来。
     怎么做更好呢?
  有针对性地问,具体地问
     事实上,在你想问孩子时,你需要先做做功课,事先在孩子幼儿园的主题墙上获知孩子的在园安排和食谱。比如你已经知道老师带领孩子在户外活动了,你可以问问他“今天你们在操场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对吗”,当孩子有兴趣说下去时,你要通过复述帮助他组织语言,“噢,先是这样,然后是……”,提高孩子完整地表述一件事情的能力。

第四法则:说得有趣又happy

     地点:家中
     情景:周末,亮亮在客厅玩积木,妈妈在一旁看着
     妈妈:“亮亮,我们来看会儿英语光盘吧?”
     亮亮毫不理会,继续玩积木。
     妈妈:“那我们来说说今天上午你去英语兴趣班学了些什么吧。”
     亮亮:“妈妈你好烦人啊。”
  问题出在哪?
     父母的关注点过于狭窄
     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和父母交流呢?这就需要我们回顾一下和孩子的交流内容。你会惊异地发现,原来我们关注的往往都集中在孩子是否吃饱喝好、在幼儿园学了什么、是否听话等,这样的对话每天重复,哎呦,不被烦死才怪呢!上述情景中的妈妈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又有多少孩子喜欢这样的关怀呢?
     怎么做更好?
  扩展亲子对话的内容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心智成熟、视野扩大,家长需拓宽聊天的广度与宽度,减少单纯地下命令、要求孩子执行的话语。丰富的亲子对话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养料,当你和孩子读完一本故事书时,不妨聊聊书中的主人公;当你和孩子看完一个动画片时,不妨和孩子一起天马行空地想象,如果“我是那个主人公我会怎样”;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吹牛”;总之话题可以是比较严肃的,也可以是轻松搞笑的。随着话题的丰富,你和孩子可聊的才会越来越多,而你们的聊天时间将成为宝贵的亲密时光。 via: http://goo.gl/WMZqZC

Tuesday, October 1, 2013

做好亲子间沟通的五条妙计



其实所谓亲子沟通,更多的是聆听孩子的心声,让他谈出自己的感受和所遭遇的问题,再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是一个顺延的过程,不能跳过任何一个环节。为了帮助爸爸妈妈更顺利地开展育儿生活。
     第一计:放低姿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当我们高高在上时,自然会与孩子拉开一定的距离,沟通便无从谈起。其实,孩子有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放低做父母的姿态,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我们才会找到许多曾经不解的答案。
     笔者曾经听一位妈妈聊起他淘气的儿子,这个4岁的男孩似乎有着天生用不完的精力,连刷牙时也总是不停扭动身体,对着镜子扮各种鬼脸。妈妈一再提醒他要好好刷牙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妈妈自己在刷牙的时候,突发奇想地蹲到了儿子的高度,来尝试一下令儿子百玩不厌的动作,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儿子的高度看过去,镜子略有凹凸不平,成像便有哈哈镜的效果,这个发现让妈妈都觉得很有趣,更别说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儿子了。
     由此可见,沟通的前提是父母要能够从孩子角度来想、来观察、思考孩子这么做是为什么。当我们能够更加理解孩子的时候,就不会再觉得他的举动是无意义的,就能与他很好地沟通了。
     第二计: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感
     唯有信任,才可能让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交给你。其实宝宝年龄越小,亲子之间的信任度越高,小宝宝看到爸爸妈妈总会伸出手让爸爸妈妈抱,这便是对于信任最好的诠释。然而,随着宝宝日益长大,亲子之间的信任度却可能呈下降趋势。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好方法便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尊重与关怀。父母要扩大与孩子的沟通范围,除了学业,更要关心孩子的快乐与烦恼。
     在这里,推荐使用“跨级培育法”,即用超过其年龄段的一些内容,如用教育6岁孩子的态度去教育3岁的孩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孩子创造力和模仿力非常活跃的时候,培养出良好的习惯,还可以让孩子感到你对他是有信心的,从而可以提升亲子之间的信任感。比如,可以带着孩子走进厨房,做一些亲子料理,让他品尝家务劳动的喜悦,或者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个小任务,让他去完成,考察他独立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亲子信任度也会得到提升。

第三计:尊重孩子,多给孩子选择权
     通常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拥有简单的决定能力了。这时,爸爸妈妈要有责任有意识地进行“基础教育”,让孩子开始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举例来说,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上幼儿园,先告诉他一些简单的穿衣规则,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衫,然后再让他自己决定。如果孩子仍然穿选错的衣服去幼儿园,爸爸妈妈可以先不要指出,等孩子意识到周围人的眼光,得到“教训”后,再教导孩子“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做决定”,这样体验式的学习能够让孩子成长得很快。
     同时,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也会知道,爸爸妈妈会像指路明灯似地帮助他,站在他身旁。一方面有来自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当自己犯错误时又能够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这种状态对于孩子而言是很棒的,而当孩子有了积极的成长心态,亲子沟通当然也会变得更为顺畅。所以,不妨让孩子做一些小的选择,练习思考能力,学习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在生活中学习思考。比如吃饭、上幼儿园、过马路,爸爸妈妈都可以和孩子讨论对话,并让其学会思考,千万不要事事包办。
     第四计:观察孩子的个性,发展其兴趣特长
     如今的父母大多在职场上纵横驰骋,却相对减少了亲子时光,但无论如何,作为父母还是应该当一个有心人,尤其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不该只注重物质的给予,更多的应该着重情感教育,态度才最重要。
     我们知道,让孩子成为“全能宝宝”的可能性并不太大,所以要观察其个性特点,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尽量发挥其特长,抑制其一些不好的习惯。当爸爸妈妈了解了孩子的特质后,才不会盲目地施教。建议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如亲子阅读、亲子游戏等引导其特长,从而弱化不好的习惯。
     另外,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尽早为其做一个很良好的规划,但同时这个规划又要符合孩子的个性需求。当孩子可以尝试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许多亲子间的误解和矛盾自然可以化解。
     第五计:与孩子做“朋友”要控制尺度
     从孩子的成长与情感需要出发考虑问题,与迁就、溺爱不同。当然,威信的建立是以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为基础的,而不是靠威严来形成的。父母既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使孩子乐于与父母玩耍、游戏,又要建立起父母应有的威信。如果以10次亲子沟通的过程来说,不妨和孩子做8次朋友,2次扮演长辈。始终要记得,我们和孩子可以是很要好的“朋友”,但还是要让他了解我们家长的角色。爸爸妈妈应该在世俗的成功与快乐间找一个最好的平衡点,从某种程度上,孩子的未来是父母的选择。
     不妨通过孩子的绘本读物来了解孩子的世界,还可以通过bed time story或晚安吻、拥抱等肢体接触来建立亲密沟通,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亲子关系,也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也常会遇到孩子无理取闹,这时,爸爸妈妈一定要坚持固有的原则,尽量不要让孩子觉得哭闹可以达到目的,同时又要给予孩子同理心,让他知道你是理解他的,等孩子发泄完不良情绪后,再做进一步沟通,告诉他对与错,这时效果会很好。